2020-06-02 11:10:37 來源:北國網
房產經紀人的平均從業(yè)年限只有八個月;
一個房產經紀人平均工作1000小時,才能賣出一套房;
發(fā)布真房源、真房價,意味著走窄門、行慢路……
4月27日,一部關于房產經紀人 的職場紀錄片——《中間人生》 悄然問世。沒有摧枯拉朽的戲劇張力,而是將一群徘徊在買家和賣家、良心與金錢之間的房產經紀人最真實的樣子呈現(xiàn)了出來,不少豆瓣網友將《中間人生》稱之為“ 現(xiàn)實 版《安家》” 。
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《中間人生》其實并不是傳統(tǒng)意義上從內容端出發(fā)的紀錄片,而是雅迪傳媒身肩“品牌傳播”重任,花費半年時間為“貝殼”量身打造而成的作品。
事無巨細的“田野調查”
如果要問中國人目前最大的焦慮來源于什么,相信不少人會異口同聲地回答:房子。而買房,就免不了跟房產經紀人打交道。但讓人吊詭的是,房產經紀人在大多數(shù)人心中的印象一直是“低學歷”、“黑中介”、“玩套路”、“水太深”、“拿了錢就不辦事了” 。
帶著這些刻板印象,貝殼找到了雅迪傳媒首席內容官、原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(jiān)周艷 ,希望能讓這一群體得到客觀、真實的評價。
雅迪傳媒首席內容官、原央視紀錄頻道副總監(jiān)、《中間人生》總導演周艷
周艷從事內容創(chuàng)作和管理二十余年,深耕紀實領域,主創(chuàng)了《公司的力量》《與全世界做生意》等多部以經濟社會為主題的大型紀錄片,而《中間人生》是她第一次執(zhí)導新媒體端商業(yè)題材紀錄片。
對雅迪傳媒制作團隊而言,還原房產經紀人最真實的樣子并不容易,因為僅僅成立兩周年的貝殼已經覆蓋了全國110個城市,連接經紀門店超過4萬家,擁有超過37萬經紀人,從龐大的基數(shù)中找到合適的“樣本”,工作量可想而知。
在此前提下,制作團隊按照貝殼的區(qū)域劃分,從各個地區(qū)中找出貝殼重點發(fā)展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城市,最終將視角落在了北京、上海、成都、沈陽、寧波、天津六個城市。 “在這幾個城市中,上海代表了海派文化又非常國際化,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要在這里買房子,房屋買賣的操作既復雜又專業(yè);沈陽是東北老工業(yè)區(qū)的代表,傳統(tǒng)的售房模式更加根深蒂固;而天津是‘房屋陪審團’制度的發(fā)端,每一個城市都具有代表性?!?/p>
城市已經落定,房產經紀人的遴選則成了又一大難題。按照制作團隊的標準,入選的房產經紀人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,第一要具備行業(yè)代表性,第二人物特色要鮮明,第三要有面對鏡頭來講述自己故事的意愿。
按照這些標準,品牌方貝殼在幾百人中做過初步遴選后,推送至導演組視野的至少是樣本人數(shù)的3至4倍,“這3到4倍的人我們全部會去見一遍聊一遍,一個是看他有沒有想表達的,第二個要看他面對鏡頭的狀態(tài),第三個就要把他所有的故事和信息點搜集到,包括他的個人經歷、日常生活軌跡、基本業(yè)務構成、周邊的同事及家人等等。紀錄片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,拍攝時他到底會說哪句話,接待的到底是哪個客戶,具體跟客戶交涉的是哪一單交易,我們要在現(xiàn)場捕捉,但是在此之前,我們對他的基本信息會有一個充分的了解?!?/p>
周艷坦言,這一過程在業(yè)內被稱之為“田野調查” ,也是整部紀錄片花費時間最多的部分,調研之后,團隊會整理出一整套案頭的文本,來指導拍攝。
在“內容”與“表達”間尋求平衡
做完前期工作之后,《中間人生》的主人公們漸漸浮出水面,從新人成長起來的成都經紀人王依晨;從業(yè)十年,拒絕發(fā)布“假房源”吸引客戶、中介費透明不二次收費、堅持將房子的優(yōu)缺點如實告知客戶的沈陽經紀人徐鐵;以一單異常復雜的跨國購房交易,展示了什么是專業(yè)服務的上海經紀人仲飛飛和魯璐;從大涼山走出來,扎根沿海城市的彝族小伙子阿苦各黑;擺脫學歷光環(huán)束縛、從零開始奮斗的985碩士張永剛;放棄“鐵飯碗”的馮奇等陪審團成員。
如何在傳遞房產經紀人的“職業(yè)性”與“專業(yè)性”的同時,兼顧紀錄片的可看性? 周艷坦言在其中難捏到平衡點,是給團隊帶來的最大考驗。
“要讓觀眾覺得這個人物好看有趣有意思,就要給人物的命運、性格、故事留空間。其次,人物的某些故事是過去發(fā)生的,我們沒有辦法去再現(xiàn)這個故事,但它又非常重要,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現(xiàn)實和曾經發(fā)生的故事之間的關聯(lián)。第三個很重要的是我們要站在紀錄片客觀的立場上,把行業(yè)的信息和貝殼堅持的價值觀傳達出去,比如說真房源、真房價等等。把這些東西能夠融在一起講,其實是不太容易。”
紀錄片播出之后,參與豆瓣評分的網友中,有71.5%的人給出了四星以上的好評,而在豆瓣短評里,“不容易”成了評價房產經紀人的高頻詞匯,這也從側面證明紀錄片內容讓網友們產生了共鳴,而房產經紀人們正用自己真實的經歷打破人們對于行業(yè)的職業(yè)偏見,并以專業(yè)的職業(yè)精神逐漸贏得尊重與認同。
內容+傳播,
實現(xiàn)“文化+商業(yè)”價值共贏
《中間人生》之所以受到大眾認可,在周艷看來,雅迪傳媒不是一家簡單執(zhí)行品牌內容訴求的制作公司,而是一定會在前端就考慮到傳播的更多可能性,為品牌傳播提供最恰當?shù)慕鉀Q方案。
“我們在做《中間人生》的時候,前期就考慮到了每個人看這個東西的時候,哪些內容可以被二次傳播 ,或者說能夠自傳播 的可能性。例如對985高材生的職業(yè)選擇、賣房子的人不騙人有多難等社會話題的展開,可以引起大眾更多的討論與思考?!?/p>
除此之外,在記錄片開頭和結尾的150個經紀人群采環(huán)節(jié) ,也是雅迪傳媒團隊自己提出來的,“我們希望能夠覆蓋更多經紀人群體,與C端產生更緊密的連結,讓更多人得到共鳴,效果也非常好,有點像結尾彩蛋。與此同時,也讓紀錄片變得更加活潑?!?/p>
與此同時,雅迪傳媒還會根據(jù)投放平臺的不同屬性 ,對內容氣質進行把控。像之前與格力品牌故事 的合作,因為要在央視進行短視頻投放,所以我們會按照央視的要求,在內容上會更宏大、氣勢一點。而給華為做的“華為全球影響力計劃”短視頻 因為要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投放,我們便根據(jù)海外語境,在呈現(xiàn)方式上更加突出‘自我表達’的概念,在視頻中,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及地區(qū)的18.8萬華為員工在鏡頭面前真實地表達了身處不同崗位的不同想法?!?/p>
雅迪傳媒策劃品牌宣傳片《格力人》
“華為全球影響力計劃”短視頻
據(jù)了解,“華為全球影響力計劃”短視頻2019年7月上線,目前觀看量就已突破1.5億次,華為海外官方賬號粉絲總數(shù)突破2400萬:社媒用戶互動增長率平均增長202%,最高達370.9%;粉絲正向評論月環(huán)比增長200%+。
正因在制作過程中帶有“傳播思維” ,才讓《中間人生》超額達成了貝殼的需求,讓其在內宣、校招、行業(yè)影響力等層面取得了理想效果。
如今,隨著資本市場和視頻平臺對紀實內容的深化布局,紀錄片與商業(yè)題材的結合,迎來了難得的發(fā)展機遇。在周艷看來,紀錄片的真實性、可看性和商業(yè)需求之間并不矛盾,品牌的訴求可以通過紀錄片的真實性更好的表達,實現(xiàn)心意互通。 “在打造優(yōu)質的商業(yè)紀錄片過程中,其實早已在內容上兼顧了觀眾的喜好,從而使品牌傳播達到文化+商業(yè)的價值共贏?!?/p>
接下來,雅迪傳媒的重點布局的兩大項目即將與觀眾見面,一個是國內首檔大型心理學體驗類節(jié)目《幸福實驗室》 ,預計第三季度在優(yōu)酷上線;一個是與華為海外短視頻傳播項目的深度合作,我們不妨拭目以待。
編輯:楊文博